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全站标题 文章标题 图片标题 产品型号或名称
搜不到?试试使用 高级搜索
行业基础
电镀基础讲座第三讲──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物质
2015-10-17 11:52:17 来源:电镀与涂饰 作者:袁诗璞 【 】 浏览:1620次 评论:0

1 前言

为什么当无氰镀锌液中不加入添加剂时,只能在很窄的电流密度范围内得到最多呈灰白色的镀锌层,而加入适量添加剂和光亮剂后,镀层像变魔术般地能在宽电流密度范围内变得细致光亮?为什么在除油液中只加碱类物质时除油效果很差,而再加入OP乳化剂、洗衣粉之类后除油效果会大为变好?为什么镀镍液中加入润湿剂能减少甚至防止镀层产生针孔、麻点?为什么在酸洗液中加入适量丁炔二醇、乌洛托品之类物质能抑制酸洗时的工件过腐蚀?为什么在镀铬液中加入铬雾抑制剂后,通电时液面会产生一层泡沫?诸如此类的常见电镀现象,搞电镀的人都要能大致解释明白,才能控制掌握好工艺,少出返工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

学堂

上述现象都与一类物质──表面活性物质与表面活性剂密切相关。为了能够理解电镀中广泛采用的多种添加剂、光亮剂、洗涤剂、除油剂、抑雾剂等的作用,先简单介绍这类物质的特性。

2 基本概念

2.1界面

在书本中经常见到阴极界面液层之类的名词,那什么叫界面?如果物质是不完全分散成极小微粒的凝聚体,它就必然要与气体、液体或固体接触。凝聚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称为表面,而凝聚体之间的接触面称为界面,也可简单地通称为界面或表面。其接触方式有5种:气/液,液/液,液/固,气/固,固/固。

2.2表面现象

由于凝聚体界面上的分子与其内部分子所处状况不同,因而表面会出现许多特殊的现象,这些现象称为表面现象。例如,落在荷叶上的雨滴或露珠都会成为球形;树木中因有许多细小的毛细管,树根吸收的水分才会自然地上升并到达树叶上。荷叶上的水滴之所以总成球形,是因为水分子间有吸引力。水滴表面水分子向内的吸引力会自发地使水滴的表面积减到最小;而同体积的物体中,球状物的表面积最小,因而荷叶上的水滴总是尽量成为球体。同样,现代认为宇宙由大爆炸而形成,而宇宙大爆炸时散落的物质聚在一起所形成的星体(如地球、太阳、月亮等)也都是圆球体,这也属于表面现象。

2.3表面张力

倘若要将荷叶上的球形水珠压扁,必须施加外力才能改变它的自然形态。那么,如何衡量施加外力的大小呢?抛开计算公式,作用于界面每单位边缘长度上的力,就称为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研究各种表面现象都会从表面张力入手,其大小取决于物质自身和与其接触的另一种物质的性质。对于气/液界面而言,当液体为醇、醛、酮等有机液体时表面张力较小;若液体为水、无机酸、水银,则表面张力较大。

2.4吸附

研究证明,在水中加入醛、酮、酸等有机物时,它们在水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界面上的浓度与水溶液内部的浓度不会完全相同。这种界面上浓度改变的现象称为吸附现象。界面上的浓度大于内部时的作用称为正吸附作用,反之则称为负吸附作用。

2.5脱附

在固/液界面(如电镀时的工件表面)上产生正吸附后,当固体的性质发生变化(如工件表面负电荷量改变)时,被吸附上的物质又可能从表面上脱落下来,这一现象称为脱附。电镀时,我们总希望加入镀液中的添加剂吸附作用强,那样就更能发挥其作用,但又希望它们能及时脱附而不夹杂在镀层中,以免导致镀层纯度下降、发脆、耐蚀性下降等。吸附与脱附显然是矛盾的。如何尽量减少有机物夹杂,是电镀的一个重要问题。

2.6表面活性及相关物质

因界面发生正吸附而使液体表面张力下降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能够降低表面张力从而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电镀采用的多种有机物质和部分无机物(如氰化物)都具有表面活性,能发生正吸附作用而使其附着在工件表面,起到细化镀层结晶,使镀层光亮化、平整化或去除故障等作用。能较大幅度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又称为表面活性剂,如电镀中广泛采用的OP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铬雾抑制剂等。市售低温除油剂(粉)、脱蜡水,各种洗衣粉、洗涤剂等,主要由多种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研究并改进这些售品不是一般电镀人员的事,我们只要通过试验、生产应用来比较使用效果及性价比,对其进行正确选择并加以应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正是为了正确选择与应用,也有助于维护好工艺溶液以及分析解决各种故障。

3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特殊结构

表面活性物质,特别是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正是这一特殊结构,使其在介面上易产生正吸附而大大降低表面张力。如图1所示,在表面活性剂的同一个分子中具有相互矛盾的两部分:一是对水有亲合作用、能吸引极性水分子而对油有排斥作用的基团,称为亲水基(又叫憎油基,简图中用一圆圈表示);另一部分则刚好相反,对水有排斥作用,而对油(或非水相)有亲和作用,称为憎水基(又叫疏水基或亲油基,简图中用一条直线表示)。至于亲水基与憎水基具体可以是哪些基团,不同的基团又会赋予其什么不同性质、2种基团的比例不同又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涉及许多有机化学的知识以及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等复杂概念,初学者暂不必深究。

有些表面活性剂分子(如电镀常用的高分子量聚乙二醇)中同时有多个亲水基与多个憎水基,而不限于各仅一个,能以折线式或螺旋状平躺吸附在界面上。

4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

表面活性剂分子溶于水后会不停地旋转,最终找到亲水基与憎水基的恰当位置而基本固定下来,即憎水基指向非水的固相、气相或与水不相同的另一液相(如油)。实在不行的则相互聚在一起,各自指向不同的相而定向排列起来。

(1)在气/液界面上,亲水基朝向水溶液,憎水基朝向气体。

(2)在液/固界面上,亲水基朝向水溶液,憎水基朝向固体物。

(3)在油/水界面上,亲水基朝向水溶液,憎水基朝向油。

(4)相互靠在一起,形成形状、大小不一的胶束或胶团。这种情况更容易在逐渐提高表面活性剂浓度而达到某一个浓度数值以上时发生。该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常用CMC表示)。

5 关于“浊点”与盐析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与液温有关。随着温度升高,其亲水性逐渐减小,最后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变得突然不溶而析出,原先透明的溶液变成了白色浑浊的乳状液。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浊点主要与表面活性剂特性有关,也与溶液pH等条件有关。在氯化钾镀锌中,作为“载体光亮剂”的表面活性剂,其浊点低了不行。而所谓高温载体,就是指浊点高的这类添加剂组分。

在氯化钾镀锌液中,若氯化钾加入过多,添加剂的溶解度也会下降而导致其析出,且呈油状浮在液面上。这种因盐类过多而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pH越低,盐析越严重。酸性亮铜液中的染料,在氯化钠的作用下,也会因盐析而聚沉。

6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表面活性剂用途广泛,品种繁多,性能各异,且有多种分类方法。用得最多的是以下所介绍的按离子类型的分类法。

(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指溶于水后不电离生成离子,即仍呈分子状的表面活性剂,如OP乳化剂、聚乙二醇、平平加等。

(2)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指溶于水后能够生成离子的表面活性剂。其中又可分为3类: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溶于水后亲水基是阴离子,如肥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溶于水后亲水基是阳离子(多为铵离子);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溶于水后亲水基上同时具有阴离子和阳离子。

电镀中用得最多的是非离子型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注意:阴离子型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能混用,否则二者易相互结合,生成沉淀而失效。

7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特殊分子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赋予其不少特殊的功效。此处仅就与电镀关系密切的作用作简单的介绍。

7.1吸附作用

将固体物放入含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其分子中的憎水基会朝向固体表面,亲水基朝向水溶液而发生定向排列,具有吸附作用。例如氯化钾镀锌液中所采用的添加剂中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它们吸附在阴极表面而形成一层吸附膜,锌离子必须穿过这层膜才能还原为锌原子,增加了锌离子放电的困难程度,使镀层结晶细致(详见第四、第五讲)。某些电镀添加剂中的表面活性物质组分,在工件微观凹下与凸起部分的吸附量各不相同:凹下部分吸附少,形成的吸附膜薄;凸起部分吸附多,膜层厚。这就使金属离子在凹下的膜薄处比在凸起的膜厚处更易放电还原为金属原子,凹下部分镀层加厚更快,从而起到整平作用。这种吸附有时称为选择性吸附。

7.2润湿作用与渗透作用

搞过电镀的人都知道,当工件表面除油不净时,有油部分全无水膜或挂有水珠(即平时所说的“不亲水”、“不巴水”)。水中有表面活性剂时,因其对水滴的扩张作用、粘附作用、浸渍作用(类似于毛细管作用),能扩大亲水面积,使表面亲水性增大。这就是一种润湿现象。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提高润湿性的作用就叫润湿作用。有经验的操作者都有体会:在加有表面活性剂的除油液中除油后冷水清洗一次,工件表面已全部亲水;但在活化、水洗后再看,有时表面又有水珠了。其原因是:除油一次水洗后并未洗尽表面残留的表面活性剂,其润湿润作用的假象使人误以为除油已干净;实际上,再经活化、水洗后才真正洗净了表面活性剂,而未被除净的油此时才原形毕露,导致工件表面局部又不亲水了。所以,除油后要求先热水洗再冷水洗,而且检查油除尽与否应在活化、水洗后再看表面是否有一层完整水膜。同样,在镀镍液中不加十二烷基硫酸钠等润湿剂时,工件表面亲水性不好,产生的氢气泡容易附着牢固而不能及时排出,镀层会起气体针孔、麻点。

把厚的羊毛毡或棉絮放入水中,水很难渗透进去。若水中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水就容易渗透进去。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提高水渗透能力的作用称为渗透作用。原因是其定向吸附在纤维表面,亲水基向外,增强了纤维对水的亲和力。除油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因具有渗透作用,故更易使除油液通过油膜的孔隙、裂纹渗透入油膜内而加快除油速度。在酸洗液中加入耐酸的表面活性剂,同样能使酸更易进入氧化膜或锈层中而加快酸洗速度。

7.3分散与凝聚作用

把集合体分开为单个粒子的过程叫分散。单个粒子由于多种作用力而会聚在一起,成为凝集体或凝结体。能够抑制粒子凝聚的物质称为分散剂。表面活性剂由于润湿、渗透与定向吸附等的共同作用而能起分散作用。例如,在除油液中它们可以将凝聚的油膜分散为小油滴而加快除油。在复合电镀前,往往要将不溶于水的无机或有机微粒先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预处理,加入镀液后才不易凝聚而沉降。现代纳米电镀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实验选择分散性好、对镀液无害的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若镀液(或纳米浆料)中不加入分散剂,纳米微粒由于其表面能很高,必然自行团聚为凝聚体而失去纳米特性。

与分散作用相反,使细微粒子凝聚为大的凝聚体的作用叫凝聚作用。凝聚后的凝聚体因重力作用而容易沉降。具有这种凝聚作用的物质叫凝聚剂。有时生成的凝聚体呈絮状、矾花状,故又专称为絮凝剂。某些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例如在用化学法处理电镀废水时,多数情况下生成的重金属氢氧化物或硫化物的粒径很小甚至呈胶体状,很难自然沉降而被分离去除。此时若加入少量大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则能使它们很快凝聚成絮凝物而沉降。另外,絮凝剂也常用在酸性光亮镀锡液中,以沉降乳白色的有害的β–锡酸。某些无机化合物如三价铁盐、明矾、碱式氯化铝,也有凝聚作用。例如用高锰酸钾氧化除去氯化物镀锌液中的二价铁杂质时,反应生成的三价铁盐本身有絮凝作用,会很快使氢氧化铁絮凝沉降(用双氧水氧化则较难沉降)。

7.4乳化作用与发泡作用

将2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搅拌混合(如水中加入油或油中加入水),静置后会分层。对混合液体,在强烈搅拌时,其中一种液体会成为细小微粒而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这种操作过程称为乳化过程,所生成的分散相称为乳化液。为使乳化液能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而不会分层,可以在乳化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微粒表面定向吸附,形成了一层保护膜,使细小微粒分散开来而不至于再凝聚而分层。乳化作用特别优良的表面活性剂专称为乳化剂,如常用的OP乳化剂。乳化形成的液体小微粒有2种情况:一种是水包油型,以O/W表示;另一种是油包水型,以W/O表示。在除油过程中,由于热对流或电解除油时生成气体的机械搅拌作用,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因乳化作用而形成的水包油型小油粒,从油膜表面分离开来,在浮力作用下上升到除油液面而形成一层油层。低温除油剂在液温很低时静置除油,速度并不快,其原因之一是缺少乳化作用所需的热运动及机械搅拌作用,不易乳化。

当加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有气体时(如电解产生的氢气、氧气,或空气搅拌时鼓入的空气),也会形成水包气的小气泡。气泡升到液面上时,由于气泡膜中表面活性剂形成了双层保护膜,气泡仍能稳定存在一段时间而在液面形成一个气泡层。表面活性剂的这一作用称为发泡作用。利用发泡作用,表面活性剂在电镀时可用作碱雾或酸雾抑制剂。如电解除油液中加入的OP乳化剂也具有良好的发泡作用。镀铬时为抑制铬酸雾的产生,人们特地研制了抗六价铬氧化且具发泡作用的氟碳表面活性剂作为铬雾抑制剂。表面活性剂并非都具有良好的发泡作用,有的润湿性好但发泡作用差,如低泡润湿剂。镀亮镍时若采用空气搅拌,生成泡沫过多则不好,故不用高泡润湿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而要改用低泡润湿剂。

7.5增溶作用

氯化钾镀锌常用的主光亮剂苄叉丙酮或邻氯苯甲醛都不溶于水,即使用酒精溶解后加入也会再析出。为此,人们想到了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增溶作用的原理是:当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时会生成胶团或胶束(见本讲第4部分),在复配镀锌光亮剂时加入大量表面活性剂,通过加热与搅拌,主光剂分散为很小的微粒,被包裹在大量的胶束与胶团之中而间接溶入了镀液。表面活性剂的这种能增大不溶物溶解度的作用就叫增溶作用。因此人们把添加剂中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专称为载体。它们本身也会因吸附而起到细化镀层结晶的作用,所以又叫载体光亮剂。浊点高的载体则称为高温载体。

7.6其它作用

表面活性剂还具有去污洗涤作用(多种作用的综合效果)、防腐作用(如用作缓蚀剂等)、润滑作用、防静电作用等,不再赘述。

思考题:

电解除油液中加入的OP乳化剂具有哪些作用?

第二讲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1.由pH的定义以及常温时水的离子积可算出,该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为1×10–6.2mol/L,氢氧根离子浓度为1×10–7.8mol/L。因pH<7,故该溶液并非碱性溶液。

2.从水的电解反应可知,工件上主要产生氢气,铅合金阳极上主要产生氧气。

3.因城市自来水多加氯气或漂白粉之类物质进行消毒,氯含量大,氯离子会沉淀银;故不能用于镀银液的配置,而必须用纯水。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